q q q q

媒體報道

互金平臺機構資金爭奪戰開打! P2P如何躲過多頭借貸這趟雷?

2019-03-29

來源:21世紀經濟報道

“拍拍貸、樂信、51信用卡等上市互金平臺都在大手筆加碼助貸業務。”壹位國內助貸機構負責人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直言。

該負責人分析,由於監管部門通過“三降”等措施(降業務規模、降出借人、降貸款余額)壓縮P2P平臺從個人出借人的資金獲取量,平臺轉向助貸業務獲取機構資金。

隨著加碼助貸業務的平臺越來越多,新壹輪機構資金爭奪戰變得不可避免。

“我接觸過壹家城商行,目前已有三到四家平臺正與他們商談助貸合作,合作門檻也提高了不少。”上述負責人透露。

不過,維信金科CEO廖世宏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坦言,目前他尚未感到這種機構資金爭奪壓力。

“我們潛在合作金融機構所提供的資金量,可能達到實際業務量的兩倍。”廖世宏說,另外,在助貸機構增多的同時,借款人的借款記錄上傳央行征信體系的配套操作尚未跟上,或將引發多頭借貸問題再起。

部分P2P平臺轉型還有另外的算盤:即監管部門計劃試點資金類信托產品“公募”(門檻1萬元),他們打算讓出借人通過“公募信托”渠道投資P2P。

“這類操作成本較高,且信托公司會提出壞賬兜底要求。”上述國內助貸機構負責人指出。

助貸行業洗牌警示

維信金科年報顯示,2018年總收入達27.37億元,同比增幅1.1%,其中在金融科技輸出方面的收入達2.7億元,同比增長221.6%,助推其去年經調整營業利潤增長至4.27億元,同比增17.2%。

廖世宏對此解釋,金融科技收入的大幅增長,主要得益於助貸業務運作模式發生新變化,從以往借壞賬兜底方式向銀行“批發”資金進行放貸,改成向銀行輸出風控模型或運營系統,收取服務費與利潤分成。先由平臺對借款人進行首輪風控審核,再由銀行開展第二輪審核,最終決定是否放貸。

相關部門對壞賬兜底型助貸業務的監管趨嚴,僅允許融資擔保機構與涉足信用保證保險業務的保險公司等參與,但廖世宏認為,壞賬兜底與利潤分成兩種模式仍將並存壹段時間。

廖世宏認為,兩種運作模式各有利弊。以壞賬兜底模式為例,互金平臺需通過融資擔保機構或購買信用保證保險,對部分壞賬(超過雙方約定的壞賬容忍度上線的部分)給予回購或第三方買單處置,但平臺可自主設定貸款利率,覆蓋這部分壞賬回購處置開支,使利潤率穩定在4個百分點左右;相比而言,利潤分成模式雖讓平臺擺脫了兜底壓力,但助貸業務壞賬率壹旦增高,平臺分到的利潤也會隨之縮水,甚至相比兜底模式更低。

隨著涉足助貸業務的互金平臺暴增,互金行業很可能再次面臨洗牌潮。

“2018年初我們遇到了經營挑戰,比如2018年壹季度的逾期率壹下跳漲至6.2%,主要因為部分借款人無法借新還舊。”廖世宏告訴記者,當時公司迅速收緊借款人準入門檻,逾期率在去年底回落至3.5%。

眾多助貸機構蓬勃發展的背後,其借款人記錄並未上傳至央行征信體系,導致助貸機構面臨多頭借貸的困境。

“如果這個問題得不到解決,助貸行業可能還會因監管收縮等因素,重蹈去年初的洗牌覆轍。”廖世宏指出。

海外資本市場顧慮

值得註意的是,盡管多家上市互金平臺積極加碼助貸業務,但海外資本市場對此興趣不高。

壹位維信金科人士向記者直言,此前部分海外機構投資者壹直將助貸模式與P2P模式混淆,實際上專註助貸業務的平臺目前不存在備案壓力。

“這是我們需要向海外機構投資者澄清的重點內容之壹,助貸不是P2P,整個資金端的來源是機構,不是個人。”廖世宏向記者表示。

其實眾多機構投資者對助貸業務並不陌生,美國大型P2P平臺lengding club將眾多個人借款打包成不同信用評級與收益風險比的資產,出售給機構投資者,目前中國的助貸業務,在業務操作流程與其相反,即先從機構獲取資金,再放貸給借款人。海外投資機構之所以對助貸模式興趣缺缺,主要是擔心互金領域監管趨嚴,導致助貸業務發展存在較高的不確定性。

“此前相關部門出臺175號文,引導P2P平臺向助貸機構轉型,某種程度上肯定了助貸業務模式,也算是消除了海外投資機構的壹部分顧慮。”上述助貸機構負責人直言,不過,海外投資機構不僅觀察政策走向,還比較P2P與助貸業務在財務會計準則方面的差異。

海外投資者發現,國內P2P平臺可通過潛在的資金池業務“借新還舊”,既能人為降低壞賬率,還能賺取相應的手續費收入,讓財報顯得格外靚麗。但助貸業務資金端來自持牌金融機構,壹則不允許資金期限錯配與短借長貸,導致資金池業務或難以為繼;二則持牌金融機構規定助貸業務利率不得超過年化36%,較平臺以往的操作低了不少,因此助貸業務的業績增速不如P2P具有爆發力。

“不少海外投資機構對國內P2P平臺利潤持續高速增長感到擔憂,他們認為在監管趨嚴環境下,高增長未必能持久。相比而言,相對合理的消費信貸利潤增速,反而更讓他們放心。”廖世宏指出。

廖世宏認為,助貸行業要走得更遠,首先要找準競爭對手。“真正的競爭對手,是BATJ等互聯網巨頭旗下的互金平臺,因為他們可以拿到年化融資成本7%以內的機構資金。而多數助貸平臺受制於資金實力、業務規模,從機構拿到資金的年化融資成本在8%-11%。這意味著助貸機構在消費金融信貸產品的風險定價環節不占優勢。”因此引入最新科技,降低運營成本與提升風控效率,成為助貸機構能否分得壹杯羹的關鍵競爭力。

版權所有©上海維信薈智金融科技有限公司 2016~2020沪ICP备11048686号-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