q q q q

媒體報道

維信理財的前衛與保守

2015-04-13

 

對於現在的年輕人來說,消費金融並不陌生。十年前,對於多數人來說,提前借款消費依然是遙不可及的壹件事。也正是那個時候,廖世宏所領銜的維信理財,悄然在中國內地幾近空白的小額無抵押貸款市場中起步。

掘金消費金融

廖世宏出生於蘇州,少年時隨父母移居香港。大學畢業後,廖世宏就職於香港外資銀行,從事大中華區業務的開創和拓展工作。

2005年,廖世宏赴內地創業,彼時便把目光聚焦在消費金融。之所以做出這壹超前的判斷,是因為他在美國留學期間,便被Capital One(美國第壹資本)深深吸引。在競爭對手紛紛被金融巨頭吞並之時,專註消費金融的Capital One公司不僅屹立不倒,反而在不斷拓展其產品和服務範圍。

廖世宏認為,消費金融快速發展的核心在於人們對未來的信心。中國居民儲蓄率特別高,老壹輩的中國人之所以不願意提前消費,主要因為他們的生活中曾經經歷了太多的動蕩。結果導致中國個人杠桿低,企業杠桿高。歐美的情況恰好相反,因為多數人早已經忘卻了戰爭和災害,在樂觀的時候,自然會想辦法享受人生。

在他看來,任何國家或民族,在人均GDP達到5000~6000美元時,消費金融就會興起。2006年,維信理財成立。彼時消費金融在美國已經經歷了多年的發展,而在國內卻還是接近空白。與此同時,年輕人的消費觀念卻正在發生改變,這正是絕佳的創業機會。

“我們是在幹壹份苦活”,廖世宏笑稱,維信理財的業務模式決定了需要做海量的客戶,目前單筆的額度是4萬元,希望未來還能夠下沈。“目前來看,最好的模式是大數據模式,可以處理海量業務,現在每月新增客戶1萬個,未來可能1天就要處理1萬個,目標還要在半個小時內全部審批完成,很快告訴客戶行不行。”當然,這還需要壹個強有力的IT系統支持。

目前維信理財的客戶多數來自直銷。據廖世宏介紹,在維信理財的發展過程中,曾經嘗試過各種方式做推廣,最後發現直銷的方式最有效。他笑稱:“幾年前消費者收到推薦消費信貸的電話,第壹反應就是騙子,更別說在互聯網上推廣了。”

現在互聯網金融熱的興起,為維信理財提供了新的機會。“我們以開放的心態迎接互聯網金融的時代,C端業務特別適合做互聯網,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會在互聯網上留下行為軌跡,為我們的數據模型提供了更多有價值的參數。”

維信理財的消費信貸業務跟商業銀行的信用卡業務較為接近。在廖世宏看來,信用卡業務比消費信貸業務更為難做,壹般消費信貸客戶會按月還款,而信用卡卻是循環額度。

系統風險是金融最大的敵人,很難做到完全規避,消費金融也不例外,但因為其風險的高度分散,受影響的程度會較低。以美國為例,2008年金融風暴後,很多銀行倒閉了,Capital One卻始終屹立不倒,保持著強勁的贏利能力。

實業心態做金融

 “創業以來,我壹直是以壹個實業家的心態做金融,希望能將這個事業做到退休”,廖世宏在采訪中多次強調。

維信理財已經進入其發展的第十個年頭,但其節奏從來沒有受到過外界的影響。與很多互聯網金融公司希望“壹口氣吃成壹個胖子”的心態不同,維信理財希望能腳踏實地求發展,2015年的目標是在去年的基礎上翻壹番。

廖世宏認為,高速增長對於金融機構來說未必是好事,在規模增長的同時,還必須要考慮到資產質量。即便是翻壹倍,也會面臨很多挑戰。合理的發展速度意味著始終留有後手,有機會試錯,即便做錯了,也有足夠糾正的機會。

經過多年的發展,低風險業務已經被各家銀行瓜分,增長的空間較少。客戶群下沈則意味著是壹個試錯的過程,需要經歷壹些陣痛。廖世宏強調,維信理財經營的是風險的生意,要靠數據的積累和沈澱,是個苦活。但相對銀行有壹個錯位的優勢,那就是因為銀行要吸納公眾存款,監管制度下不能做風險太高的業務。

個人信貸業務中風險無處不在,“好”和“壞”的邊界亦有重合。開門做生意的過程中,還需要在業務規模和風險水平中間找到壹個最佳的平衡點,預設壹個合理的通過率區間。依據國際同業的標準,小額信貸業務可以承受的壞賬率可以到8%的水平,維信理財孜孜不倦地加強風控,努力降低非系統性風險,使得壞賬率水平遠低於同行。

維信理財給自身的定位是數據金融,不糾結於單個客戶。廖世宏指出,“我們願意直面風險,每個月都會有壞賬發生。碰上了“壞”客戶我們就認輸,不隱藏任何風險。”

在中國當下的資本市場,互聯網金融的概念可以獲得很高的估值。而經營風險的機構,則會受限於資本金。廖世宏認為,以實業家的心態做金融,意味著不受資本市場短期趨勢的影響,踏踏實實推進公司的業務。

廖世宏相信,維信理財會伴隨中國資產證券化的進程而騰飛。“中國資產證券化的壹天壹定會到來,到那時候,不僅可以解決資金的問題,還可以解決出表的問題,每筆幾萬塊的消費信貸,是理想的資產證券化標的。”

在發達的金融市場,獲客、風險、資金可以分割開來,由不同的專業機構來運營。廖世宏希望在未來,維信理財也可以專註獲客和風險管理,更好地利用專業能力獲得報酬。

冷眼看待P2P

自余額寶橫空出世以來,互聯網金融可謂炙手可熱。

“個人對互聯網金融可謂愛恨交加”,在廖世宏看來,壹方面,互聯網金融熱顛覆了傳統渠道,給予了維信理財壹類的機構更多的發展機會;另壹方面,目前的P2P行業魚龍混雜,有些機構起到了擾亂市場的作用。

廖世宏認為,這波互聯網金融熱潮需要冷靜看待,支付與貨幣基金理財相對比較規範,P2P卻有無序發展之嫌。

很多互聯網公司是“贏家通吃”,這解釋了為什麽亞馬遜、京東等在沒有盈利的情況下,也能獲得很高的估值。但廖世宏認為,贏家通吃的規則在互聯網金融的領域並不適用。雖然在理財端可以用高收益搶奪銀行存款,但在處理風險的領域,不可能做到壹家獨大。在市場競爭的環境下,壹個客戶會向多家銀行借錢。

“做風險的生意,不披露風險就是耍流氓”。廖世宏指出,“香港的P2P做不起來,原因很簡單,向公眾募集資金,需要受證券法監管。美國Lending Club,中間壹度被叫停,後來的做法是將銀行的債權賣給個人,打包在SEC備案。需要披露信息,並由專家來評估風險。”

國內的情況卻不甚樂觀,在信息披露不透明的前提下,所有的企業都可以說自己牛。“這麽高的利息,做下來壞賬率卻不到1%,而且這批客戶銀行還不願意做。”在廖世宏看來,P2P行業的很多現狀令人費解,不太符合通常的投入產出邏輯:新業務難免經歷賠錢的階段,需要經過幾輪篩選,才能積累起批量的優質客戶。

建在浮沙上的大廈,總有崩塌的壹天。

“有些公司,已經做到上百億的信貸規模,卻連借貸中債權債務的法律關系能否走得通都不知道。”廖世宏認為,困擾P2P行業的另外壹個問題是,司法實踐還不夠理想。國內的P2P表面上學的是國外的經驗,但經營環境等往往並不相同。

數據魔方

最讓廖世宏沈迷於其中的,是維信理財風控模塊的“數據魔方”。

零售金融的小額性質實現了金融風險的分散,但由此也產生了單個獲客、風控、服務成本偏高的問題,維信的解決之道是重新優化業務流程,有效推動外部資源合作,實現IT系統的高效集成。維信借鑒Capital One和Lending Club的經驗,基於長期、大量數據積累和模型優化,建立了實證有效的評分模型;通過評分模型的深度應用,數據已經真實地“驅動”著維信的業務發展。

在傳統的零售金融業務中,主要的業務環節如數據傳送、信用審核、放款、貸中監控、貸後催收、記賬等環節大量依靠人工作業,處於時間長、效率低、誤差率高,並且規模不經濟的狀態中。維信以精細優化的評分模型為核心,構建信貸工廠,低成本高效率為用戶提供小微信貸服務,規模化生產出優良的小貸資產。

經過多年的發展,維信的門店已覆蓋全國近60個城市,每月新增放貸客戶量已過萬人,每天進件1000件以上,如此規模龐大的“信貸工廠”,只有通過應用評分模型、決策引擎的自動化、智能化系統才能有效驅動金融業務的運行。

維信多年來開發並不斷優化的VBS系統是壹座專業的“信貸工廠”,智能化系統是數據、規則、業務流程和算法的有機結合,通過多節點和多接口的大規模數據采集,匯集信用數據,適用決策規則,將復雜的商業流程標準化。

透過數據魔方,維信努力高效運營著這座信貸工廠。

版權所有©上海維信薈智金融科技有限公司 2016~2020沪ICP备11048686号-7